查看原文
其他

视频 | 林曦(上篇)美育不是才艺表演,美在当下和未来,都是生存层面的能力

此念出品 此念 2022-05-08

历时一年,“此念”出品

《生命·成长》系列教育纪录片  

于2018年12月20日正式推出第一季:

 

凯叔讲故事APP 创始人 凯叔

正安康健 创始人 梁冬

心理学家 贺岭峰

水墨画家 林曦

一土教育 联合创始人 李一诺

探月学院 创始人 王熙乔

教育家 赖念华

漫画艺术家 蔡志忠

前芬兰驻华大使馆科学与教育参赞 Dr. Mika

九位教育实践者,向“此念”讲述他们个人成长中的关键时刻,共同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。因为 ——


教育,关乎人类的未来。


嘉 宾 简 介

林曦

水墨画家 

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

2011年创办以教授书画

及传统美学教育的「暄桐教室」

主理独立设计品牌「山林曦照」

开设美育和文化工作室「林曦的小世界」

👇 点此观看《生命·成长》| 林曦(上篇)精彩视频 👇

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&vid=x08313nhsif

林曦硕士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专业,几年后,在北京创立了教授成人书画和中国传统美学的“暄桐教室”,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和认同。她的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光华,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,因为她的学养,也活得率性真实,活得生动好玩。

 

她的爱好太多了,除了画画,书法,也爱古琴、茶道、中医……。然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没有让她变成一个活在现代的“古人”,而是跟所有八零后一样,她还爱化妆、健身、旅行、做甜品、听各类音乐。不过如果问她最爱什么,还是画画。

 

林曦从很小的时候,就打定主意要一辈子画画。“坐到画布前面,你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,什么事都忘了,画画那一刻特别高兴。

 

她有很多“追随者”,许多已经为人父母的人,跟随这位八零后的“小老师”再一次走入中国传统美学,再一次拿起笔墨书本成为学生,在一味追求“有用”的社会中,显得有些另类。

▲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

当一个成年人愿意拜另一位成年人为师,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位“师者”身上看到了他所向往的人生状态,并且相信,能够通过老师获得进入这一状态的路径。

林曦在介绍自己时,总说自己是个“手艺人,画画的。”她经常提及《庄子》中对诸多手艺人的记述。“庖丁解牛”中,庖丁对文惠君说:“臣之所好者道也,进乎技矣。

 

“此念”与林曦一起聊一聊“美,在一个人的一生中,究竟有什么用?”

▲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

15分钟,听林曦讲述:

美育到底在人生中扮演什么角色?

《生命·成长》系列教育纪录片 第一季 

 林曦访谈(上篇) 全文阅读

美不是一个形式

美是一个真实的感受

如果在我喜欢的北京,有这么一个地方,就是活着的传统的地方,其他人能看见这个传统在延续的样子,我觉得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,这也不亚于画出一张特别美、特别令自己满意的作品。其实今天你完全可以用当下的生活延续传统,其实我们是一个还在生长的传统。

 

美不是一个形式。我们说吃美了、喝美了、玩美了,美首先是一个真切的感受。我们今天谈到美学教育的时候很容易就是,小孩会画两笔画,能弹个琴,能唱首歌,能表演给亲戚朋友看。很多时候我们把美育还是认知为才艺表演这个范畴。

美育到底在人生中  

 扮演什么样的角色? 

这牵涉到一个问题,就是美育到底在人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?其实在这个主题没有想清楚之前,那(给孩子报艺术班)就会变成一个超市购物式的状态,就是“这东西用不用得着呢?有可能用得着,但是他又不确定。那行,先塞兜里再说!”然后回家发现,家里堆了蛮多这样的东西的。

 

你会发现一件事情在缺乏道的层面的考量和体验之前,术的层面、技术的层面、知识的层面积累越多会带来越大的障碍。它会带来互相矛盾、相互抵消的一种更焦虑的状态。

美的人生角色一:

学习用作品的态度关照人生

如果一个孩子,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艺术的技艺或者项目的学习,就像我们画画,你是要跟一张画面去持续地磨,最后出来一张好的作品,需要非常枯燥的技术的训练。

 

学一件乐器也是这样,学舞蹈、学唱歌都是一回事,就是在打磨一件东西上,所花的力气,以及对最后呈现的精细度和完整度的要求,是一致的。由这样的学习发展出来,他观照他的人生的时候,也能发展出来一种作品的态度,这个是最好的。

 

从务实的层面,一旦人有了审美的、非功利的需求的时候,他对一件事情要求的品质是不一样,或者说对自我的要求和高度也是不一样的。

美的人生角色二:

对枯燥的自然习惯  

“美”的第二个层面,是对枯燥的自然习惯。所有的技艺其实都要熬过那个漫长重复,就是从外界看来会相当枯燥无趣的状态,但是如果你深入其中,我们所谓的“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”,能够沉浸在“门道”里面的快乐,那他未来做人做事的成功率都会高很多,因为凡事经不起下功夫,聪明人如果能下笨功夫,这都是很强的!

 

功夫是纤毫之争,写字就是典型的纤毫之争,就可能像我(教授书法的时候)那样(把字)放那么大,看了之后大家就觉得老师至于吗?至于的,功夫看的就是细节。

美的人生角色三:

人对成败得失的审美态度

人如果对待成败、恩怨、一切一切,有一种审美的态度的话,就已经不是快乐这个层面的话题,他的情感的深度会不一样。比如说离别是很令人悲伤的,你从得失的角度,很容易就从失去发展到愤怒,愤怒再进而发展到抑郁——这是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悲伤的一个连锁反应。

 

人有审美的角度的时候,你还是会难过,但是那个难过是有美感的,有诗意的,不是那么不可承受的,不是毁灭性的,它甚至是拥有建设性的,就是世界更大,多了一个可欣赏的维度。其实就是所谓“圆满”了,不存在有我们看待的意义上的缺失了。

 

其实人活得不开心主要还是,“为什么是我,为什么是这样?”有很多问题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,以及其实有答案也没有用的那些时刻,这些疙瘩都能非常自然地解开了。而且由于自己跟自己能玩得开心,有快乐的源头,外界的东西都会变得轻巧很多、轻盈很多。

▲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

懂得“美”的人,

会得到更多宽容、宠爱、愉悦和滋养

如果工作这件事情未来几十年以后,可能对很多人来说都不见得是个绝对必要的事情的时候;甚至今天,六七十岁退休了之后,做什么呢?你会发现大家突然不知道该干吗。所以会不会跟自己玩,玩得能不能开心,自己开心了能不能分享给他人,这在未来和当下都是一个太重要的能力了。

 

一个人能玩尽兴,玩开心,玩出精度,玩出成绩来,这已经上升到生存能力的层面了。确实你会发现,在人类社会这么长的历史中,有才华的人、有才情的人,尤其是有艺术才华的人,大众对他是比较宽容的。

 

“你会发现,当人们能够从一个人身上得到更高一层的体验,审美的体验,当你能够贡献这些给外界的时候,大众对你能反馈回来的爱甚至是宠爱,真的是令一个人得到更多的愉悦和滋养。所以从各个角度,美育应该能扮演更多的角色。”

这些声音并不是答案

因为教育没有标准答案

教育并没有终点

我们一直在路上

……

《生命·成长》系列教育纪录片

2018年12月20日开始

每周四上午【此念】公众号首播

优酷/爱奇艺/腾讯视频 联合播出

敬请关注“此念”出品

《生命·成长》系列教育纪录片 第一季

听九位教育的实践者和觉知者

凯叔 / 梁冬 / 贺岭峰

林曦 /李一诺 / 王熙乔 

 赖念华 / 蔡志忠 / Dr.Mika 

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

一起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 

《生命·成长》收看方式

⭐ 关注【此念】微信公众号,2018年12月20日开始,每周四上新


⭐ 优酷视频、爱奇艺视频、腾讯视频等平台,搜索关键词“生命成长”即可。

彩蛋!!


【此念】新年福利💕


在本文评论区留言

2019年1月28日中午12点截止

留言获得点赞数最高的前两位

将会获得

林曦老师亲笔签名书

《只生欢喜 不生愁》一本 

活动截止时间:2019年1月28日中午12点

活动解释权归【此念】所有

- 阅读推荐 -

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

👉 《生命·成长》系列教育纪录片 | 贺岭峰访谈:我们看到了太多伤心的案例,做父母最重要的是维护好亲子关系

👉 《生命·成长》系列教育纪录片 | 梁冬访谈:儿童教育的本质,是关注那些不变的东西

👉 《生命·成长》系列教育纪录片 | 凯叔访谈:让孩子成长是父母的需求,不是孩子的需求,孩子想要的是快乐,“不着力”才是好的儿童教育

原创内容,如需转载,请先联系我们

合作联系:info@cinianchina.com

点击阅读原文,看生命成长系列更多精彩视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